“創新驅動是國家命運所系。國家力量的核心支撐是科技創新能力?!?/STRONG>創新,包括社會創新和科技創新等,毫無疑問已成為當今世界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力量之源。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中國成功抓住了全球化的歷史性戰略機遇,堅持改革開放,堅持政府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和創新發展,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國人民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發展速度和改革成就令世界矚目。
改革開放四十年:經濟崛起到創新強國建設
40年來,中國不僅在社會創新領域獲得突出成就,科技創新也不斷實現突破,包括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科技實力與主要發達國家的差距迅速縮小。中國在建設創新型國家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主要體現在國家綜合創新能力和國際排名快速提升。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2018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國排名第17,成為首個躋身全球創新指數20強的發展中國家;以制造業和新興產業為代表的全球競爭力持續攀升。瑞士洛桑發布的《2018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中國核心競爭力在改革開放后持續上升,2018年達到全球第13;知識產權創造能力從追趕到超越,專利申請授權量連續十年位居世界首位,科技論文發表量攀升至全球第一;研發投入持續高速增長,研發強度達到世界一流創新型國家標準;科技成果轉化起步晚但進展快,高??萍汲晒D化總量和速度正在趕超世界一流大學;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融合”速度和質量不斷提升,催生了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優勢的領軍企業。
40年來,中國依賴國家能力不斷發展以中華文明為基礎的國家治理體系,強化社會創新,制度創新和政府創新,從“面向和依靠”“穩住一頭,開放一片”“科教興國”到“創新強國”,正在堅定不移地朝著“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202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203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2050年)”的創新發展目標穩步邁進。十九大提出中國的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意味著中國的科技創新工作也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的科技創新工作出現了新局面。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也是科技創新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五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科技界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科技創新持續發力,加速趕超跨越,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創新成果競相涌現,科技實力大幅增強,已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大國。
中國和平崛起背后:中國企業的快速崛起
企業不但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構成主體,也是中國科技創新的核心主體。隨著國家科技體制改革向系統縱深推進,科技管理格局實現了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的歷史性轉變。中國企業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增強,成為支撐中國創新強國建設的核心主體要素。目前中國全社會研發投入、研究與發展人員、發明專利申請授權量方面,企業占比超過70%。企業創新活力不斷增強,市場創新主體活躍度大幅度提升。
與此同時,中國企業創新實力和全球競爭力不斷提升。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進入世界500強行列,與國際巨頭一爭高下;另一方面,中國涌現出了包括中國中車、華為、阿里巴巴、美的、海爾、小米以及科大訊飛、大疆科技、華大基因等一大批國際知名的創新領軍型企業。世界知識產權組織《2018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指出中國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球比例迅速提高,高技術產品出口增量引領全球。中國的華為以4024件國際專利占據公司申請量排行榜第一名。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企業從模仿、追趕、超越到自主創新,越來越多的“智能企業”和“最具創新企業”走入全球視野,并被世界認可;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借助國家創新體系和自身持續的創新能力、社會影響力,改變著產業、區域甚至國際經濟的格局,為人民生活和世界進步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中國企業崛起的典型經驗和路徑
(一)高屋建瓴,構筑世界領先的核心競爭力
國家和企業的戰略創新引領是保障,但企業創新能力的核心構建離不開通過高研發強度和設計創新的驅動,尤其是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關鍵技術領域,依靠單純的技術引進和模仿不可能獲得核心技術和領先優勢,必須依靠持續的創新投入和設計優化,實現自主創新,推動重大技術突破和顛覆性創新。
華為公司的崛起之路,是典型的研發與設計驅動自主創新、構筑世界領先競爭優勢的路徑。自1998年成立以來,經過30年的技術積累與發展,華為從一家民營通信科技公司成長為全球最大的電信網絡解決方案提供商、全球規模第二的電信基站設備供應商,離不開對研發和設計的持續投入與研發管理效率的提升。為應對公司快速擴張帶來的用戶需求,提升新產品質量和競爭力,任正非于1999年引入集成產品開發(IPD)系統框架,重組了研發管理體系,有效保障了華為持續高強度的研發投入和高效產出,成為華為向世界級公司轉變的系列變革的開端。為了推動顛覆性和關鍵性技術突破,華為于2011年成立“2012實驗室”,將研發投入的15%投入基礎研究,并承諾將持續提升至30%。根據歐盟委員會發布的《2017全球企業研發投入排行榜》,華為2017年的研發投入達到104億歐元,占銷售收入的19.2%,研發投入增速為28.5%,研發投入和增速均超過蘋果公司,排名全球第六,中國第一。華為是唯一一個進入全球企業研發投入前50名的中國企業。2017年華為以4020件國際專利申請量占據公司申請量排行榜第一名。
(二)協同創新,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
創立于1984年的海爾集團,作為中國家電制造業的全球品牌,已經借助“互聯網+”和開放協同創新模式,成功從傳統的制造企業轉型為以先進制造為核心的開放創新創業平臺。海爾于2013年正式上線“海爾開放合作伙伴生態系統平臺(HOPE)”,2015年和2016年分別啟動和升級了“創新合伙人計劃”,開創和引領創新合伙人社群模式的探索。依托HOPE平臺,海爾通過“人單合一雙贏”模式和“自主經營體”模式,將戰略變革與組織變革與技術創新相結合,打造以社群經濟為中心、以用戶價值交互為基礎的后電商時代實現共建、共創、共贏戰略模式的和式創新生態圈,成為物聯網和智能制造時代的引領者?;贖OPE平臺支持的技術與產品創新為海爾每年帶來至少500億的營收,HOPE平臺每年支撐上市新產品超過60個,年創新增加值超過20億。海爾的創新轉型已經被等國內外實踐和學術領域廣泛關注和探討,并入選了哈佛商學院、沃頓商學院教學案例庫。2017年在德國出版的暢銷書《商業的未來傳奇》中,海爾是唯一入選的誕生在傳統時代并成功向數字時代轉型的中國企業。
(三)和式創新,“雙核”驅動打造新的坐標
中國企業的崛起不但得益于戰略設計、自主創新和基于互聯網的開放協同創新,也得益于“和式創新、戰略引領、組織設計、資源配置和文化營造”相結合的整合路徑。中國和式創新路徑助力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構建了技術核心能力和管理核心能力,引領可持續發展,加速世界一流企業建設之路。
以徐工集團(簡稱“徐工”)為例,這個前身始于1943年的兵工廠,自1989年成立集團以來,連續29年保持工程機械行業中國第一,目前位居世界機械行業第七位,是目前唯一進入全球前十的中國工程機械企業,也是十九大之后習近平主席首個考察的企業。徐工集團審時度勢,與時俱進,在自主創新與引進消化創新相結合的探索中,形成了強有力企業和式創新體系。和式創新協調和平衡了自主創新與模仿創新二者之間的關系。這一體系包括了“一線”(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制造業升級趨勢下由企業使命所引領的創新)、“雙核”(核心技術能力與核心管理能力)、“三支撐”(國際化、信息化與開放創新平臺)?!半p核”驅動的企業創新體系,助力徐工在全地面起重機、履帶起重機等七大類高端工程機械領域實現了重大技術突破,研制成功了世界最大的全地面起重機和履帶式起重機,制造創新能力躋身世界一流水平。在關鍵核心領域擁有5669項專利,形成了有質量、有效益、有規模的具有可持續發展特征(三有一可)和式創新體系和戰略模式。借助和式創新戰略打造的核心競爭力,徐工集團于2010年成功打開國際市場,目前產品出口178個國家和地區,并成為“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中的57個國家的首選重大工程施工裝備品牌,2017年徐工集團營業收入和出口額分別增長23.4%和109%。隨著集團和式創新體系效率的提升,徐工集團營業收入從成立時的3.86億元,發展到過千億的規模,一直保持較高的復合增長率,實現了“從瀕臨破產到世界第七”的成功崛起。
(四)創新驅動,打造中國崛起脊梁
中國中車的崛起是戰略創新和科學謀劃引領實現企業創新崛起、推動產業升級的典型代表,中國崛起的脊梁。中國于2004年制定發布了《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并歷經2008年和2016年兩次調整,通過頂層戰略設計和中長期規劃,極大地促進了中國高速鐵路建設,帶動了軌道交通制造業的發展、升級與全球競爭力。在國家戰略引領和科學謀劃下,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車”)通過自主創新、集成創新和全面創新相結合的策略,建立了先進的軌道交通裝備、重要系統和核心部件三級產品技術平臺,形成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鐵路重載及快速貨運技術平臺。2017年9月,中國中車在京滬高鐵實現350公里時速運營的“復興號”,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是中國走向制造強國、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重要標志性成果”。中國中車的崛起向世界證明了戰略引領和科學謀劃引致的中國企業崛起之路,這一路徑在諸如風電、新能源汽車和大飛機領域也得到成功應用,為中國持續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關鍵領域企業崛起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和可行的路徑。
中國企業集群式崛起
創新驅動發展是中國新時代新發展理念的核心要素,培育一大批具有全球創新領導力和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是建設面向未來的科技創新強國的關鍵議題之一。在對外開放的新階段,中國的和平崛起不能寄希望于極個別企業的創新崛起,應該通過建立新型國家創新體系,實現中國企業集群式崛起,應用和式創新的理念,為中國人民帶來更大的幸福感、獲得感和成就感,同時也為全球的和平與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對此,應當堅定不移的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思想,守正創新,圍繞創新型國家建設的任務和兩個“一百年”目標,建設以企業為核心主體的新型國家創新體系,行穩致遠。重點關注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構建強大的基礎研究體系。為理論原創做更多的努力。積極發揮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從事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積極性。積極鼓勵條件成熟的企業成立企業研究院,從事應用基礎研究乃至基礎研究的活動。只有在基礎研究上不斷投入,積極探索從微觀到宇觀各個尺度上的理論發現,才能為產業技術的創新提供堅實的知識保障。
二是構建強大的產業創新體系。積極發揮部委和行業龍頭企業,構建包括農業、制造業、服務業等方面的產業創新體系。盡快實施適宜中國國情、引領未來發展的“高附加制造”戰略,通過面向制造業全價值鏈的整合性的政策體系,將自主研發、設計驅動和新技術跨界應用相結合,綜合推動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機制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打造制造業企業核心競爭力,提高制造業附加值,加快產業融合發展。
三是構建更為科學的企業創新體系。積極發揮大型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的作用。發揮國有企業,尤其要有效地發揮央企在國家戰略性、基礎性、公益性科技創新方面的作用,通過制度創新和社會創新,進一步調動國有企業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要充分發揮大型民營企業在競爭性領域的創新示范作用。中小企業是顛覆性創新的積極開發者,需要進一步關注。
四是積極建設高端協同的區域創新體系。積極發揮各區域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形成支撐科技強國的多個區域創新體系。進一步開發具有整合效應的區域創新體系,突出區域創新體系的戰略協同。以長三角為例,要積極建設以上海為中心的蘇、浙、皖協同的超大城市群區域創新體系。要重視鄉村創新系統研究和建設,通過建設鄉村創新系統,實現城市和鄉村創新系統的聯動發展,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區域協調發展,形成區域內和跨區域的整合式創新發展,落實美麗中國、精準扶貧方略和可持續創新的戰略目標。
五是高度重視教育創新對科技強國建設的戰略意義。人才是創新之本,要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愛國主義教育的力度,大力強化創造力、工程實踐能力的開發和創業精神的培育,積極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科技能力、創新品質、人文素養的戰略性人才。
六是要加強科技創新的整合式思考。努力構建科技發展與生態文明、貿易強國、軍民融合的緊密結合,構建科技、金融、貿易、軍事外交為一體的國家創新體系,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建設以“一帶一路”為代表的、由中國為主導的新型全球價值鏈和全球創新體系,加快建設面向未來的科技創新強國,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全球永續和平發展。
中國企業崛起之重大意義
今天的世界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與調整,東西方角色轉換,東西方面臨不同的挑戰。今日的中國正在創造民族復興的偉大壯舉。中國進入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和擴大開放新階段的時代背景下,新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快速推進,中國創新型國家建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也面臨著“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經貿調整和第四次科技革命帶來的新戰略機遇期。
黨的十九大對科技創新做出了全面系統部署,推動高質量發展、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對科技創新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其關鍵是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推動科技創新主動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打造經濟增長、產業升級、民生改善的內生動力,為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2018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的主旨演講中進一步指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問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雖然我們已走過萬水千山,但仍需要不斷跋山涉水?!敝袊厣鐣髁x新時代和對外開放新階段,中國面臨的一個重大命題就是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和國家強的通道,推動中國從經濟和創新大國邁向科技創新強國。
中國經濟和產業持續崛起,源自于中國企業的崛起。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家是中國成功建設世界科技創新強國的關鍵和核心主體。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鑒往知來,攻堅克難離不開歷史明鑒,繼往開來離不開理念導航。致敬改革開放40年,總結中國典型企業創新崛起的經驗,識別中國企業未來持續崛起的路徑,有助于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合作的開放協同高效的新型國家創新體系,推動重大核心技術突破和成果轉化應用,持續提升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培育世界一流創新領軍企業,打通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經濟轉型和國家強盛的通道,對建設創新型國家和面向未來的世界創新強國意義重大。